北地论坛

标题: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and Resources) [打印本页]

作者: 北地人    时间: 2022-2-23 13:50
标题: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and Resources)
一楼      地学院教师信息汇总
二楼      陈建平  教授
三楼      赵志丹  教授
四楼      王庆飞  教授
五楼      刘家军  教授
六楼      王根厚  教授
七楼      王建平  教授
八楼      杨忠芳  教授
九楼      于炳松  教授
十楼      张招崇  教授
十一楼    刘少峰  教授
十二楼    张寿庭  教授
十三楼    顾雪祥  教授
十四楼    杨立强  教授
十五楼    董国臣  教授
十六楼    刘俊来  教授
十七楼    张  达  教授
十八楼    薛春纪  教授
十九楼    张世红  教授
二十楼    李亚林  教授
二十一楼  史晓颖  教授



作者: 北地人    时间: 2022-2-23 13:57
陈建平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国土资源与高新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陈建平:男,汉族,  1959  年  6  月生于北京,  籍贯  福建闽候。  教授,博士后,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  
教育经历工作经历
JIANPING CHEN was born in Beijing, China,in 1959. He received the B.S. and M.S. degrees ingeoscience and the Ph.D. degree in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from the Chengdu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ichuan, in 1988 and1995, respectively. From 1982 to 1993, he wasa Research Assistant with the Remote SensingGeology Laboratory,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rom 1993 to 1997, he was an AssociateProfessor with the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ince 1997, he has been a Full Professor with the Earth Science andResources Depart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 Beijing. He is theauthor of 30 books, more than 200 articles, and more than ten inventions.Hi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mineral resources assessment and big dataanalysis. He was a recipient of the Academician from the Russian Academyof Sciences, in 2015 and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athematicalGeoScience Scientist Award for Excellence, in 2009.

email:Jianping Chen (3s@cugb.edu.cn)






作者: 北地人    时间: 2022-2-23 14:03
赵志丹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学院: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科技处                     
职务:                   处长                           
学术头衔:            万人计划    
研究方向:            青藏高原及邻区,秦岭-大别造山带,中国东部等地区,岩石学和地球化学   
赵志丹,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5月至今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从事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学术兼职科研奖励其他荣誉教育经历工作经历
email:zdzhao@cugb.edu.cn


作者: 北地人    时间: 2024-2-7 17:03
王庆飞  教授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研究方向:地质学;区域成矿学;成矿系统
ResearcherID:  wqf@cugb.edu.cn
ORCID:
成果量:300   被引频次:4,315   H指数:34   G指数:58
个人简介:
    王庆飞,男,1978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与造山作用有关的内生金、锡和外生铝、锰等成矿作用研究,并取得创新性成果。识别了罕见的高温造山型金矿床,发现成矿多期脉动和同位素区带变化规律,为流体地幔起源提供关键证据;查明多尺度构造控矿作用,提出软流圈上涌—富集地幔活化—薄弱地壳再造多层圈耦合作用是金矿集区形成的控制机制;建立造山型金矿富集地幔活化成矿模型,突破了经典地壳变质成因理论,指导了多个矿区深部找矿。查明陆内喀斯特铝土矿形成和造山作用的成因关系,改变了其原地风化成矿的传统认识,推动了找矿重大突破。在EG、MD、GEOLOGY、AM、ESR、JGR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合作主编国际SCI专辑3部,入选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和全球学者库“全球顶尖前10万科学家排名”榜单;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别贡献奖和一等奖4项。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与“国土资源部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荣获“中国青年地质科技金锤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全国黄金行业科技标兵”。
学术兼职:《现代地质》编委会委员《Ore Geology Reviews》副主编 《ScienceBulletin》特邀委员 《Geoscience Frontiers》编委
科研奖励:王庆飞(9/10);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成矿作用与找矿突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科技进步, 国家二等奖, 2018(邓军; 李文昌; 周云满; 范玉华; 王立全; 和中华; 许继峰; 杨立强; 王庆飞; 余海军). 王庆飞(5/10); 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非线性矿产预测理论方法创立与应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科技进步, 国家二等奖, 2013(成秋明; 李文昌; 夏庆霖; 卢映祥; 王庆飞; 左仁广; 葛咏; 张生元; 陈志军; 谢淑云). 王庆飞(2/15);201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桂西铝土矿地质与勘查,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科技进步, 其他, 2016(张起钻; 王庆飞; 韦国深; 覃定量; 李水明; 刘学飞; 周方; 雷英凭; 覃全光; 宋开本; 农恒杰; 彭志永; 陆光生; 陆建辉; 黄谷灿). 王庆飞(14/15); 2017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与成矿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科技进步, 省部一等奖, 2017(邓军; 李文昌; 许继峰; 王立全; 杨天南; 孙晓明; 毕献武; 王长明; 刘俊来; 颜丹平; 赵志丹; 朱弟成; 卢映祥; 王庆飞; 陈建林).
其他荣誉: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荣获“中国青年地质科技金锤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奖”、“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21年入选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 。

作者: 北地人    时间: 2024-2-7 17:11
刘家军  教授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研究方向:矿床学
ResearcherID:  liujiajun@cugb.edu.cn
ORCID:
成果量:294   被引频次:4,638   H指数:33   G指数:57

作者: 北地人    时间: 2024-2-8 08:06
王根厚  教授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研究方向:1.区域构造与显微构造; 2.增生造山带; 3.构造解析; 4.矿田构造学
ResearcherID:  wgh@cugb.edu.cn
ORCID:
成果量:282   被引频次:2,938   H指数:24   G指数:44
个人简介:
    王根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二级教授,中共党员。1963年7月生,男,陕西蒲城人。1986年7月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力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93年7月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构造地质学专业硕士学位;2006年7月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构造地质学专业博士学位;1986年7月至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先后担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副院长(2004.01-2006.07)、分党委书记(2004.07-2008.10)、院长(2008.10-2021.05)。2013年在教育部行政学院学习3个月,2016年在德国图宾根大学短期访问研究。
学术兼职: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地质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本科生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全国区域地质调查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核工业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地质力学学报副主编、地学前缘编委、地质通报编委;


作者: 北地人    时间: 2024-2-9 08:04
王建平  教授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研究方向:矿床学
ResearcherID:  jpwang@cugb.edu.cn
ORCID:
成果量:266   被引频次:5,007   H指数:38   G指数:60
个人简介:
    王建平:长期从事金属矿床的教学与科研工作。1995毕业于河北理工学院地质矿产勘查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8年和2001年分别获得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1年至今,留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矿床与勘探教研室任教,研究方向主要为金属矿床地质和矿床地球化学。自1998年以来,作为项目负责人、主研人员先后参加国土资源部九五基础研究、国土资源部资源与环境科技攻关、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国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负责面上和青年基金2项,参研重点基金3项)和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重点攻关等10余个项目的研究工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黄金科学技术奖二等奖4项,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第四届优秀中、青年地矿经济研究人才“银星奖”1人次。现已发表论文100余篇,参编教材专著4部。

作者: 北地人    时间: 2024-2-9 08:31
杨忠芳  教授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研究方向:地球化学
ResearcherID:  yangzf@cugb.edu.cn
ORCID:
成果量:253   被引频次:6,311   H指数:45   G指数:70
  
科研项目
  
  
[1] 杨忠芳;夏学齐;冯海艳;余涛;侯青叶.上海市典型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示范[Z].中国地质调查局,20130110.
  
  
[2] 杨忠芳;侯青叶;余涛;夏学齐;冯海艳;蒋宏忱.中国主要农耕区土壤碳库与固碳潜力研究[Z].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察研究所,20091217.
  
  
[3] 杨忠芳;侯青叶;夏学齐;冯海艳;余涛.中国典型地区土壤碳汇源转化机理研究[Z].中国地质调查局,20100428.
  
  
[4] 杨忠芳;冯海艳;袁国礼;余涛;侯青叶;夏学齐.中国农业生态地球化学评价体系研究与成果集成[Z].中国地质调查局,20060515.
  
  
[5] 杨忠芳.中国北方侏罗系新区烃源岩综合评价研究[Z].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19970101.
  
  
[6] 杨忠芳.云南不同成土母质土壤剖面中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行为对比研究[Z].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0713.
  
  
[7] 杨忠芳;刘国峰.修订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技术要求、制定地球物理计量单位[Z].中国地质调查局,20130110.
  
  
[8] 龚庆杰;刘宁强;韩东昱;冯海艳;汪明启;邓军;杨忠芳.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化探成果汇总与技术指导[Z].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20130101.
  
  
[9] 余涛;侯青叶;杨忠芳.典型区硒生物有效性与富硒土地安全开发[Z].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20160627.
  
  
[10] 杨忠芳;余涛;赵增迎;姜浩;高硕;胡业翠;田毅;赵华甫;夏学齐;黄勤;王金满;陈洁;侯青叶;王丽娟;廖立兵;吴克宁.典型地区土地质量评价A[Z].中国地调局,20071125.
  


作者: cugb1952    时间: 2024-2-10 09:16
于炳松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研究方向:沉积学、层序地层学、油气储层地质学、沉积地球化学
ResearcherID:  yubs@cugb.edu.cn
ORCID:
成果量:239   被引频次:5,643   H指数:38   G指数:67
个人简介:
    于炳松(1962.11-    ),男,浙江省德清县人。1991年和1994年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分别获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4-1996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1年11月-2002年5月,2008年1月—5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美国Miami大学进行合作研究,2011年9月-12月,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U)进修学习。1996年至今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作。曾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技处副处长、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分党委书记、副院长、校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等职,现任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终身会员,国际沉积学会(IAS)和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AAPG)会员,《现代地质》、《岩石矿物学杂志》、《古地理学报》和《海相油气地质》编委。主要从事含油气盆地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储层地质学、地球化学、煤和油气田地质学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与美国Miami大学有长期的合作研究关系,并合作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主讲了《晶体光学与造岩矿物》、《岩石学》、《沉积岩石学》、《高级沉积岩石学》、《成岩作用与油气储层》等多门大学生和研究生课程,被评为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师德先峰和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攻关专题1项、国家“973”项目专题3项、国家油气重大专项专题6项和重大横向科研项目多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3项,并被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授予全国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先进个人(2009年)。出版《新疆塔里木盆地北部层序地层及其沉积学研究》、《扬子地块西南部沉积地球化学演化与成矿作用》等专著8部,主编了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岩石学》和国家级特色专业地质学系列教材之一《沉积岩岩石学》。在Fuel,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Clays  and Clay  Minerials,中国科学,自然科学进展,地质论评,沉积学报,石油学报,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地学前缘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0余篇。
联系方式:
办公地点:教2楼202室
电话: 86-13611011565
科研项目
  
[1] 于炳松;阮壮;李娟.k02787的结余资金(3-3-2012-44-A,油气专项)[Z].k02787,20190110.
  
  
[2] 林畅松;于炳松.k13081(3-3-2011-09-A)的结余资金[Z].k13081,20210702.
  
  
[3] 阮壮;于炳松.东营凹陷典型沉积砂体有效储层演化过程研究[Z].中石化胜利油田研究院,20181201.
  
  
[4] 刘少峰;颜丹平;于炳松;梅冥相.中上扬子中新生代盆山演化与没气保存条件研究[Z].西北大学(中国石油化工集团),20080620.
  
  
[5] 林畅松;陈建强;于炳松;刘景彦;肖建新.中国典型叠合盆地层序和构造地理[Z].国家科委,20080619.
  
  
[6] 于炳松;王英滨.中国南方海相富有机质页岩天然气吸附机理与储气性能研究[Z].教育部,20121224.
  
  
[7] 于炳松;阮壮;王黎栋;王英滨.中国南方海相富有机质页岩孔隙特征及其对页岩气储集与扩散迁移的制约[Z].国家自然基金委,20150929.
  
  
[8] 于炳松.中国石化化工集团公司矿权数据库图形库建立和相关软件代理集成[Z].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油田勘探部,20000301.
  
  
[9] 林畅松;刘景彦;于炳松;丁文龙;陈建强.中国西部典型叠合盆地隆坳格局形成演化与岩性地层圈闭发育模式[Z].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20061001.
  
  
[10] 林畅松;于炳松;刘景彦;由雪莲.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深部有效碳酸盐岩储层形成机制与分布预测[Z].科技部,20110601.
  





作者: cugb1952    时间: 2024-2-10 09:22
张招崇  教授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研究方向:
ResearcherID:  zczhang@cugb.edu.cn
ORCID:
成果量:236   被引频次:4,037   H指数:34   G指数:55
  
科研项目
  
  
[1] 朱弟成;戴紧根;王青;干微;赵志丹;刘金高;王瑞;侯通;李曙光;张招崇;刘盛遨.111引智基地项目:岩浆成因和大陆地壳形成[Z].教育部和国家外专局,20180101.
  
  
[2] 张招崇.J21455的结余资金(3-2-2014-61)[Z].Y00004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0608.
  
  
[3] 张招崇.J21522结余资金(3-2-2015-31)[Z].Y00004,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0608.
  
  
[4] 张招崇;侯通;王萌;程志国.J218093的结余资金(3-2-2018-93)[Z].Y00006,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10608.
  
  
[5] 张招崇.K0278001/K0278003结余经费(富铁矿成矿背景与成矿作用综合研究)[Z].K0278001/K0278003,20190321.
  
  
[6] 莫宣学;张招崇;周肃;赵志丹;董国臣.三江岩浆作用与壳幔交换成矿制约[Z].科技部,20080814.
  
  
[7] 张招崇.与矽卡岩有关侵入岩岩浆氧逸度研究[Z].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0430.
  
  
[8] 张招崇;程志国;王萌;张宏罗;侯通.东部地区富铁矿床矿体定位技术与增储示范[Z].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21020.
  
  
[9] 张招崇.中亚成矿域斑岩大规模成矿中亚造山带斑岩钼矿床成矿的时间尺度研究[Z].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00101.
  
  
[10] 张招崇.中国火山岩研究进展与发展战略研究[Z].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20110301.
  


作者: cugb1952    时间: 2024-2-10 20:28
刘少峰  教授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研究方向:大地构造学 盆地分析 构造地质学 沉积学
ResearcherID:k-7905-2012 shaofeng@cugb.edu.cn
ORCID:0000-0002-6667-3721
成果量:231   被引频次:3,575   H指数:29   G指数:54
个人简介:
    刘少峰,1959 年10 月生,湖北省武穴市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他1976 年11月参加工作,1997 年12月进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工作。1982年、1989年和1994年分别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美国怀俄明大学访问学者,加州理工学院高级访问学者、地质学访问研究员。
        刘少峰长期从事大地构造学、盆地动力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学科研和教学,致力于盆山耦合机制与动力学研究,在深部地幔动力与浅部盆山构造耦合等方面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性成果。他突破了前陆盆地成因的传统认识,发现了北美西部前陆盆地新的动力沉降,提出了由俯冲板片诱发的地幔动力控制前陆盆地形成的新机制,论证了地表动力沉降是深部板片俯冲的响应,为探索深部地幔活动与浅表响应提供理论基础,在国际上促进形成了地幔动力与动力地形耦合的前沿研究领域;选择北美西部洋陆俯冲造山带、秦岭-大别陆陆碰撞造山带、华北陆内等开展系统的盆山关系研究,论证了逆冲作用、板块俯冲诱发的挠曲沉降、动力沉降对地表地形、盆地沉积的控制,提出了不同大地构造背景下板缘构造动力控制盆山系统演化的新模型和新机制,创立了盆山耦合研究思路和方法体系;率先开展东亚可变形板块构造重建、地幔动力学模拟,提出了西太板块前进式和后退式俯冲对中国东部变形过程、盆地演化的控制,再现了东亚深部地幔过渡带独特的水平板片结构及其俯冲、撕裂过程,实现了东亚陆缘板幔系统四维重建。
        刘少峰先后主讲了12门课程。担任学校岩石圈构造群体首席教授,“Basin Research”、“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中英文版)”等期刊编委。2018 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学术兼职:1. “Basin Research” (国际SCI期刊),编委,2012年10月-至今; 2.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中英文版),编委,2018年1月-至今; 3. 中国石油学会第八届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含油气盆地分析学组,委员,2013年4月至今; 4.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地质学访问研究员(Visiting Associate in Geology),2012年1月30日—2012年7月30日; 5.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logy (国际期刊),编委,2012年-现今; 6. “地学前缘”,编委,2010年12月至20155月; 7.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美国国际期刊),编委,2010927-2012927日; 8. 西北大学,兼职教授,2008年至今; 9.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in China”,编委,2005-2011年; 10. 中国地质学会遥感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20068月至今; 11. “国土资源遥感”,编委,200112月至今; 12. 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第五(20007-2012年)、六届理事会理事(第六届:201205月至今)。
科研奖励:1. 刘少峰,王岳军,王瑜和张国伟,盆山耦合机制与动力学,获2017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2. 刘少峰,张国伟发表在地质学报的论文“秦岭造山带板缘裂解与拼合过程及动力学分析”获中国地质学会1992-2002年度《地质学报》优秀论文奖,获奖时间2002年6月 3. 国家攻关项目“下扬子拗陷带古生代盆地构造叠加关系及区域应力场特征”,1992年获原地矿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二获奖人)
其他荣誉:1. 2022年01月刘少峰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十三五”科技优秀团队称号; 2. 2021年09月刘少峰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1 年度“北地先锋”十佳教育工作者称号; 3. 刘少峰,2016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4. 刘少峰,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十五”先进科技工作者一等奖; 5. 杨伦,刘少峰,王家生主编、由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普通地质学简明教程》获中国地质大学优秀教材奖
作者: cugb1952    时间: 2024-2-10 20:33
张寿庭  教授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研究方向:地质矿产
ResearcherID:  zst@cugb.edu.cn
ORCID:
成果量:231   被引频次:3,440   H指数:31   G指数:48
  
科研项目
  
  
[1] 张寿庭.个旧及云南含锡矿带岩浆演化特征与成矿关系及找矿方向[Z].云南锡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0101.
  
  
[2] 陈永清;王功文;张寿庭;张宏远.中南半岛和西太平洋铜金成矿构造环境与成矿规律对比研究[Z].中国地质调查局,20110418.
  
  
[3] 张寿庭.中国东部地区萤石矿成矿规律研究[Z].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0713.
  
  
[4] 张寿庭.中国东部地区萤石矿隐伏矿体定位预测技术方法组合研究[Z].中国地质调查局,20110101.
  
  
[5] 陈永清;莫宣学;王建平;彭润民;汪明启;刘家军;董国臣;刘翠;张宏远;张达;王功文;张寿庭;孙祥.中国西部典型矿集区成矿背景-过程-评价探查技术示范[Z].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20170704.
  
  
[6] 陈永清;莫宣学;张寿庭;张达;王功文;申俊峰;张宏远;董国臣;刘家军;王建平.中国西部典型矿集区成矿背景-过程-评价探查技术示范[Z].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20180521.
  
  
[7] 张寿庭;陈建平.云南个旧锡铜多金属矿床找矿预测研究[Z].云南锡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50201.
  
  
[8] 张寿庭.兴蒙造山带大地构造演化与萤石成矿作用[Z].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0701.
  
  
[9] 张寿庭;王功文;金胜.内生金属矿产大比例尺成矿预测选区及综合勘察技术方法研究[Z].河南省地质调查院,20080620.
  
  
[10] 张寿庭.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哈尔楚鲁图矿区隐伏矿体定位预测评价[Z].内蒙古赤峰金矿,20030701.
  


作者: cugb1952    时间: 2024-2-11 09:05
顾雪祥  教授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矿床学和地球化学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矿床学与地球化学、盆地演化与成矿成藏作用、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以及区域成矿学。研究内容包括川西北和滇黔桂地区微细浸染型金矿床、藏东斑岩型铜钼矿床、云南兰坪盆地Ag-Cu-Pb-Zn多金属矿床、湘西地区W-Sb-Au矿床、扬子地块西南缘低温及分散元素矿床、华北地台北缘金矿床、新疆西天山Au-Cu-Fe多金属矿床以及右江盆地演化与成矿成藏关系等。
ResearcherID: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Xuexiang-Gu  xuexiang_gu@cugb.edu.cn
ORCID:https://orcid.org/0000-0002-5845-9549
成果量:231   被引频次:3,432   H指数:30   G指数:49
学术头衔:二级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
个人简介:
    顾雪祥,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矿床学和地球化学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1985年和1988年在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分别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94年获奥地利茵斯布鲁克大学(University of Innsbruck)理学博士学位。1996年被原地矿部(现自然资源部)破格晋升为教授,1998年增列为博士生导师,先后入选原地矿部“百人计划”和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0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2004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从事百人计划研究。2005年至今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任教。1991-2016年先后在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意大利米兰大学、美国内华达大学、美国西华盛顿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开展国际合作研究。曾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先后担任《地学前缘》、《矿床地质》、《现代地质》、《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等刊物编委,国内外多个期刊审稿人。培养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30余人。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主要从事矿床学和地球化学的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矿床学与地球化学、盆地演化与成矿成藏作用、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以及区域成矿学。研究内容包括川西北和滇黔桂地区微细浸染型金矿床、藏东斑岩型铜钼矿床、云南兰坪盆地Ag-Cu-Pb-Zn多金属矿床、湘西地区W-Sb-Au矿床、扬子地块西南缘低温及分散元素矿床、华北地台北缘金矿床、新疆西天山Au-Cu-Fe多金属矿床以及右江盆地演化与成矿成藏关系等。主持在研和完成国际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973和305项目、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中国地质调查局及其它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先后在德国慕尼黑大学、意大利米兰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等开展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第一作者出版英文、德文、中文专著4部、教材2部,合著出版专著(教材)7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以及中国青年地质科技奖、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奖、四川省青年科技奖、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等荣誉。
        2022年8月,发现新矿物——郑明华矿(Zhengminghuaite,IMA2022-047)正式获得批准,其发现对研究卡林型金矿床的成矿物理化学条件与成矿作用过程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申报人名单:顾雪祥、章永梅、范光、李婷、董树义、彭义伟、张英帅、李羚。 2022年2月,发现新矿物——镁高铁角闪石(Magnesio-ferri-hornblende,IMA2021-100)正式获得批准,其发现对研究岩浆岩的成岩成矿作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同时可为斑岩-矽卡岩矿床的岩体含矿性评价和找矿勘查提供重要的找矿矿物学标识。申报人名单:章永梅、顾雪祥*、李婷、范光、张英帅、王佳琳。

    代表性学术论文:
    (1)Gu XX, Zhang YM, Ge ZL, Chen WZ. Mineralization and genesis of the orogenicgold system in the Kalamaili area, East Junggar, Xinjiang, northwestern China.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n Bulletin, 2023.
    (2)Zhang YM, Gu* XX, Rusk B, Mao W, Wang JL, Zheng SH. In-situ trace elements inquartz and K-feldspar from felsic igneous rocks: A titanium-in-K-feldspargeothermometer for natural magmatic systems. Journal of Petrology, 63:1-17.
    (3)Xu JC, Gu* XX, Zhang YM, Wang JL, He G, Zhou C, Liu RP. Geology, fluidinclusions, H-O isotope, and hydrothermal zircon U-Pb geochronology of theDaqingshan orogenic gold deposit in Beishan orogenic belt, Xinjiang, NW China,Mineralium Deposita, 2021, 56: 325-342.
    (4)Gu XX, Zhang YM, Li BH, Dong SY, Xue CJ, Fu SH. Hydrocarbon- and ore-bearingbasinal fluids: A possible link beteen gold mineralization and hydrocarbonaccumulation in the Youjiang basin, South China. Mineralium Deposita, 2012, 47:663-682.
    (5) Gu XX, Zhang YM, Schulz O, Vavtar F,Liu JM, Zheng MH, Zheng L. The Woxi W–Sb–Audeposit in Hunan, South China: An example of Late Proterozoic sedimentaryexhalative (SEDEX)
主要专著、教材:
    (1)Gu XX, Liu JM, Schulz O, Vavtar F, Zheng MH. Jung-proterozoische submarinePrimäranreicherung und metamorphogene Weiterentwicklung der stratiformenW-Sb-Au-Erzlagerstätten vom “Typ Woxi” in Hunan (Süd-China). Vienna, Arch. f. Lagerst. forsch. Geol. B.-A., 23, 2002,204p.
    (2)Gu XX. Turbidite-hosted micro-disseminated gold deposits. Chengdu: Chengdu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1996, 239p.
    (3)顾雪祥,李葆华,章永梅,彭义伟,向中林. 矿床学研究方法及应用. 北京:地质出版社, 2019, 815p.
    (4)顾雪祥,董连慧,王新利,彭义伟,向中林,章永梅. 西天山博罗科努铜钼金多金属成矿系统与靶区评价. 北京:地质出版社, 2017, 225p.
    (5)顾雪祥,章永梅. 矿石学与矿相学. 北京:地质出版社, 2021, 329p.
学术兼职:曾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先后担任《地学前缘》、《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现代地质》、《矿床地质》等刊物编委以及《Chemical Geology》、《Mineralium Deposita》、《Ore Geology Reviews》等多个国际学术期刊审稿人
工作经历
  
2004.11 - 至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教授
  
  
2001.7 - 2004.11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授,研究员
  
  
1998.1 - 2001.6
  
  
成都理工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
  
  
教授
  
  
1996.12 - 1997.12
  
  
成都理工学院
  
  
资源与经济系
  
  
教授
  
  
1994.12 - 1996.12
  
  
成都理工学院
  
  
资源与经济系
  
  
副教授
  
  
1988.7 - 1994.12
  
  
成都地质学院
  
  
矿产系
  
  
讲师
  
教育经历
  
1991.10 - 1994.5
  
  
茵斯布鲁克大学
  
  
矿床学与地球化学
  
  
博士
  
  
1985.9 - 1988.6
  
  
成都地质学院
  
  
矿床学
  
  
硕士
  
  
1981.9 - 1985.6
  
  
成都地质学院
  
  
放射性矿产地质
  
  
学士
  



作者: cugb1952    时间: 2024-2-11 15:43
杨立强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研究方向:
ResearcherID:  lqyang@cugb.edu.cn
ORCID:
成果量:224   被引频次:4,846   H指数:37   G指数:63
学术头衔:二级教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务院特殊津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科研项目
  
[1] 杨立强;袁万明;王庆飞;邓军.三山岛-仓上金矿带成矿动力学及成因-勘查模型[Z].山东省黄金集团公司,20070101.
  
  
[2] 杨立强.三江成矿带中段多金属成矿规律研究及靶区优选[Z].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第十支队,20120501.
  
  
[3] 邓军;施光海;王长明;杨立强.三江特提斯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综合研究[Z].中国科技部,20090101.
  
  
[4] 邓军;王庆飞;杨立强.云南新生代金成矿系统研究[Z].云南地矿资源股份有限公司,20060101.
  
  
[5] 杨立强.云南鹤庆北衙金多金属矿床整装勘查与基础研究[Z].云南黄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40101.
  
  
[6] 杨立强;张良;李大鹏;和文言;李楠;于红;邱昆峰.克拉通典型地区岩石圈三维物质架构的示踪方法[Z].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20200601.
  
  
[7] 龚庆杰;汪明启;杨忠芳;邓军;刘宁强;杨立强.化探资料综合应用技术研究[Z].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20110610.
  
  
[8] 杨立强.北戴河地区岩浆岩对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的指示意义[Z].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00101.
  
  
[9] 邓军;杨立强;袁万明.吉林省夹皮沟金矿田控矿规律与成矿预测[Z].中国黄金集团吉林省夹皮沟金矿,20080401.
  
  
[10] 杨立强;成秋明.复合成矿系统预测理论与勘查技术集成[Z].云南省地质调查局,20150714.
  


作者: cugb1952    时间: 2024-2-12 08:37
董国臣  教授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研究方向:地质学
ResearcherID:  donggc@cugb.edu.cn
ORCID:
成果量:205   被引频次:6,379   H指数:35   G指数:77

作者: cugb1952    时间: 2024-2-12 15:09
刘俊来  教授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研究方向:立足区域构造解析,深入开展显微构造研究,探索大地构造问题
ResearcherID:  jliu@cugb.edu.cn
ORCID:0000-0001-6460-9569
成果量:197   被引频次:3,305   H指数:29   G指数:52
个人简介:
  
    个人简历:
  
        男(1960.12—),二级教授,民盟盟员,天津静海人,博士生导师;
  
        1982年、1985年、1989年:分别在长春地质学院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1994年-1995年:格廷根大学,博士后研究;
  
        1996年-现在:教授
  
        1998年l0月-11月: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Senior Fellow(应邀访问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广岛大学、静岗大学和日本地质调查所);
  
        2000年:长春科技大学,构造地质学专业特聘教授;
  
        2000-2003年:吉林大学,教授
  
        2002-2003年: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
  
        2003年至今: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期间:2005-2007,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现任: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四届:2023-)
  
          国家特邀自然资源监察专员(2020-)
  
          民盟中央生态环境委员会:副主任(2013-)
  
    曾任: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二届:2013-2017;第十三届:2018-2022)
  
          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2018-2022)
  
          国家特邀国土资源监察专员(2015-2019)
  
          民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支部:主委(2006-2014)
  
          民盟北京市委:委员(2008-2014)
  
          政协吉林省委员会:委员(第八届、第九届; 1998-2003)
  
          政协吉林省委员会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 (2000-2003)
  
          民盟长春市委员会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 (2002-2003)
  
学术兼职:日本京都大学,客座教授(1996-1997);      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兼职教授(2003-2005)       吉林大学,兼职教授,(2013-)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认证专家(2013-) 中国地质学会理事 (2012-2017)     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2015-)     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2009-)      显微构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1999-)     岩石力学与固体力学学会高温高压专业委员会:委员 (1999-)     实验矿物岩石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2008-)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调中心前寒武纪地质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2013-)      中国地质学会纳米专业委员会委员(2015-)       中国地质学会境外地质研究会会员(2015-)      国际构造地质学家与大地构造学家协会:会员 (1996-)     中国地质学会会员、欧洲地球物理学会会员、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编委(曾任);     《世界地质》编委(曾任)     《地学前缘》编委(曾任)     《现代地质》编委(2011-)      《地质学报-中文版》副主编(2013-)     《地震地质》编委(曾任)
  
科研奖励: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及其他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30余项,分别与日本、德国、美国、越南、泰国、澳大利亚、缅甸、瑞士等国家地质学家开展国际合作研究。科学研究成果先后在 Geology, EPSL, Tectonics, Earth-Science Reviews, GSA Bulletin,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Tectonophysics,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地质学报(中、英文版)、岩石学报、地质科学等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   科研获奖: 1998获得中国地质学会青年科技奖银锤奖、国土资源部百名跨世纪人才。  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与成矿作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7,排名第9/15) 红河-哀牢山-Song  Ma 构造与成矿,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0,排名第1/6) 早白垩世华北克拉通岩石圈伸展与再造,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二等奖(2020,排名第1/3)
  
科研项目
  
  
[1] 刘俊来.J21221后续支出(3-2-2012-39,41172190)[Z].Y000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0926.
  
  
[2] 刘俊来;余心起.J21530的结余资金(3-2-2015-24)[Z].Y00005,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01009.
  
  
[3] 刘俊来.K02844的结余资金(3-3-2015-16,973)[Z].k02844,20201021.
  
  
[4] 刘俊来.三江南段区域构造格架与大地构造演化[Z].科技部,20090101.
  
  
[5] 刘俊来;张宏远;许虹.三江南段-湄公河地区构造、岩浆与成矿作用研究[Z].国土资源部科技外事司,20081024.
  
  
[6] 陈永清;刘俊来;张宏远.三江-湄公河成矿带系列与成矿大地构造环境研究[Z].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20071105.
  
  
[7] 刘俊来.三江特提斯南段新生代强应变带变质、变形耦合关系[Z].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20151008.
  
  
[8] 刘俊来.三道湾子及外围成矿构造与成矿矿物学研究[Z].黑龙江省地调院齐齐哈尔分院,20080702.
  
  
[9] 刘俊来.东北亚地壳演化与地质环境国际学术研讨会(第13次中韩地学国际学术研讨会)[Z].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071029.
  
  
[10] 刘俊来;张宏远.中下地壳剪切带中花岗岩岩浆流动-晶质塑性变形[Z].教育部,20111221.
  




作者: cugb1952    时间: 2024-2-13 08:20
张达  教授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研究方向:构造地质学
ResearcherID:  zhangda@cugb.edu.cn
成果量:178   被引频次:2,474   H指数:26   G指数:42

作者: cugb1952    时间: 2024-2-14 08:41
薛春纪  教授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研究方向:
邮箱:  chunji.xue@cugb.edu.cn
成果量:171   被引频次:2,900   H指数:31   G指数:47
  
科研项目
  
  
[1] 薛春纪.J21456的结余资金(3-2-2014-60-A)[Z].Y0000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0523.
  
  
[2] 薛春纪.东天山土屋-延东铜矿Re-Os同位素研究[Z].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0101.
  
  
[3] 薛春纪.东天山早古生代岩浆活动与 斑岩型铜矿成矿关系研究[Z].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00101.
  
  
[4] 薛春纪.中亚造山带矿产[Z].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20230703.
  
  
[5] 薛春纪.中天山及其南北缘与侵入岩有关的金矿床成矿作用特征[Z].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0507.
  
  
[6] 薛春纪.云南金顶铅锌矿科学基地[Z].国土资源部、地科院矿产资源研究所,20100630.
  
  
[7] 薛春纪.兰坪盆地流体大规模成矿动力学机制[Z].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080626.
  
  
[8] 薛春纪.兰坪金顶及白秧坪流体大规模成矿中有机、无机物质研究[Z].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050130.
  
  
[9] 薛春纪.兰坪金顶超大型矿床硫化物组构和矿物化学研究[Z].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071020.
  
  
[10] 王建平;彭润民;王建国;王银宏;薛春纪;刘家军;杨永强;戚开静.典型示范区带区域成矿系统研究[Z].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源评价部,20100422.
  


作者: cugb1952    时间: 2024-2-15 21:23
张世红  教授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研究方向:大地构造学,古地磁学,前寒武纪地质,超大陆演化
ResearcherID:G-8926-2013 shzhang@cugb.edu.cn
ORCID:0000000160301612
成果量:168   被引频次:2,768   H指数:30   G指数:48
张世红,男,1964年生,河南省民权县人,无党派人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二级教授。1985年毕业于原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学专业,1992年获南京大学构造地质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曾出访和留学西澳大利亚大学、耶鲁大学。长期从事古地磁学与大地构造学研究,在前寒武纪超大陆演化、重大地质事件过程、造山带深部构造等领域取得了多项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学术成果。担任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学科编辑,《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等学术刊物编委,国际成冰纪划分投票委员,中国古地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前寒武纪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多项,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s, Geology,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曾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2003),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4),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9)。2021年当选美国地质学会会士(GSA Fellow)。

学术兼职科研奖励

作者: cugb1952    时间: 2024-2-17 15:08
李亚林  教授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研究方向:
ResearcherID:  liyalin@cugb.edu.cn
ORCID:
成果量:163   被引频次:1,802   H指数:22   G指数:38
科研项目
  
[1] 李亚林.2009年第一届世界青年地球科学家(YES)大会[Z].基金委地学部,20091012.
  
  
[2] 李亚林.J21235后续支出(3-2-2012-35,41172129)[Z].Y0000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0701.
  
  
[3] 李亚林.J216031的结余资金(3-2-2016-34)[Z].Y00005,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00910.
  
  
[4] 李亚林.中新生代典型盆地沉积演化与油气潜力评估[Z].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20180101.
  
  
[5] 王成善;魏玉帅;陈曦;胡滨;李亚林.伦坡拉、昌都盆地常规及非常规油气资源调查评价[Z].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20140604.
  
  
[6] 王成善;魏玉帅;胡滨;李亚林.伦坡拉盆地群石油地质条件研究与编图[Z].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20130530.
  
  
[7] 李亚林.全球古地理重建与深时大数据关键技术研究[Z].科技部,20190801.
  
  
[8] 李亚林.北羌塘盆地构造特征及演化研究[Z].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分公司,20161231.
  
  
[9] 李亚林.古地理与古气候重建综合研究[Z].YF192001/YF192001-J,20200429.
  
  
[10] 李亚林.古环境重建及对外生矿产资源分布的制约[Z].YF1808,20180307.
  




作者: cugb1952    时间: 2024-2-17 15:18
史晓颖  教授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研究方向:地层古生物学, 沉积学,地球生物学
ResearcherID:  shixyb@cugb.edu.cn
ORCID:0000-0003-3176-1390
成果量:162   被引频次:2,704   H指数:28   G指数:49
  
科研项目
  
  
[1] 史晓颖.J21353的结余资金(3-2-2013-05)[Z].Y160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0606.
  
  
[2] 史晓颖.J21740的结余资金(3-2-2017-40)[Z].Y000006,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10629.
  
  
[3] 史晓颖;史青;汤冬杰.K0272701结余资金(3-3-2011-02-A“973”)[Z].K0272701,20171122.
  
  
[4] 史晓颖.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作用与成矿构造背景[Z].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20090601.
  
  
[5] 史晓颖.下辽河第三系储层研究[Z].辽河油田,20080620.
  
  
[6] 裴云鹏;王新强;张世红;史晓颖;张传恒.中元古代硫循环异常环境的地球微生物学过程[Z].科技部,20100801.
  
  
[7] 史晓颖.中国古陆群全球再造[Z].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080619.
  
  
[8] 史晓颖.中国层序地层、地球节律与古大陆再造研究(SSER)[Z].国家科委,20080620.
  
  
[9] 史晓颖.五强溪组纹层石中的太阳周期及其古气候意义[Z].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0710.
  
  
[10] 史晓颖.北喜马拉雅中生代层序地层和沉积演化对泛大陆裂解的响应[Z].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19980601.
  






欢迎光临 北地论坛 (https://www.bjcugb.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